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良醫何處尋?

數年前因有事搭公車去中和,剛好碰上下班時間,車內十分擁擠,我坐在車子的最後一排。一位抱著孩子的女人走過來,我示意大家再擠一擠,讓個位置給她,她向我道謝後聊了起來。原來她帶孩子去看醫生。


她說:「這個孩子生下來就常常生病,很難帶。後來人家介紹一位高明的中醫師,調理一陣子以後,體質變了,以後就變得很好帶,每回生病兩三天就好了。去年那個醫生出國去玩,回來後不知得了什麼怪病,沒多久就死了,還不到四十歲,怎麼這麼年輕就死掉了?」說著她的眼眶紅了,低頭看著她的孩子接著說:「現在他生病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醫生了,生病都看不好,又變得很難帶了。」

這位傷心的母親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那位良醫的突然去世,意味著她將在擔心與無助中陪伴孩子的成長。同樣是中醫師,為什麼找不到取代的人呢? 其實中醫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承傳,很多古老的醫術已經逐漸失傳。再加上近代考試制度與證照制度的規範,打亂了原來中醫師徒相傳的承襲模式,更加速了中醫精華流失的速度。

中醫是認體質的,每個人先天的秉賦不同,臟腑強弱不一樣,用藥也就有差異。那位婦人口中的良醫,想必就是一個懂得辨認體質的醫生吧!《傷寒論》是後漢張機(字仲景)所寫的一本醫書,千百年來被奉為「醫門聖典」。但此書深奧難懂,自古中醫界就流傳著「通傷寒,治百病」這樣一句話,所以懂《傷寒論》的醫生也被尊稱為「傷寒家」。說白了,看懂《傷寒論》的人就懂得辨認人的基本體質,也就是具備了良醫的基本要件。

據張仲景自序談到他們張氏一族兩三百人在不長的時間死了三分之二,而且絕大部分死於「傷寒」。想想一本書的完成,在它的背後隱含著一兩百條人命的代價。從現在的觀點看,當時一定發生了很嚴重的流行性的傳染病。

「傷寒」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受風寒感冒了,近代的人用病毒的種類給流行性感冒命名,什麼A型、B型的。古代的中醫把它們統稱為「外感病」因為受外在環境中的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因素影響所生的疾病,再約略的依季節和病狀分成「傷寒」與「溫病」兩大類。

用現在習慣的用語解說,「溫病」發生在春季和夏季是「熱感冒」;「傷寒」發生在秋季和冬季是「冷感冒」。當然囉!它們的屬性不一樣,用的藥也不一樣,學問很大的呢! 很多人沒有真正懂中醫,對它一知半解,加上醫術真正內涵的失傳,連專業人員也常常一頭霧水,搞不清楚。人們認為中醫就是現在這種形式。其實真正的中醫可不是這樣式的。它真的可以「藥到病除」、「起死回生」的!

生活在科學這麼昌明,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千萬里外的地區出了什麼狀況,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能馬上知道。埋藏在胸腔、腹腔裡面的五臟六腑,我們也可以透過各種先進儀器與檢驗察覺到它的變異。然而,我們確實看見很多身心處在極端痛苦狀況下的患者們輾轉在城市、鄉村的中醫、西醫、針灸、氣功甚至求神問卜中尋尋覓覓,希望找到能為他們解決病苦的人,可是良醫到底在那裡呢?

本文原載於《大紀元時報》刊出時間不明

0 意見:

張貼留言